学生
教师
校友
公众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动态  >  教务动态备份  >  正文

【教发新闻】西浦研修Day4:金桂飘香聚西浦 谈教论学话研究

日期:2019-10-23       点击:

1022日,清晨明媚的阳光伴我们迎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研修的第四天。

今天聆听了4位教师的案例分享,其中于昊副教授分享了科幻电影作为多学科大班教学的工具,他以大学物理/数学大班教学为例,基于在多个学科使用科幻电影的实践和研讨,探索科幻电影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和工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链接抽象概念与具象场景、拓展批判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李娜老师交流了教育科技如何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她介绍了西浦支持学习和教育的在线平台---ICE系统,并带领老师们体验了ICE课程学习的基本功能。秦素洁老师分享了“如何把研究导向型教学引入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她以《环境污染》课程为例,介绍了通过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课题,引导学生在探究性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研究素养的高阶学习目标。林永义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以及学生总体情况出发,详细介绍了西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的情况。

几天来,我校教师对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讨论热情持续高涨、渐入佳境,讨论交流不仅仅在课堂上,甚至延伸至课下,茶歇间、用餐时、路途中,随时随地都有老师们讨论的身影,大家相互启迪,不断碰撞出火花,逐渐梳理出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同时,还达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意向。

 

 

 

 

 

 

 

 

 

 

 

 

 

 

 

 

 

 

 

 

 

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金玉实:通过这几天的研修对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理念、课程设计、“教”与“学”的定位都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填鸭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具体实践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课程特点反思和调整,要因课制宜、因生制宜。

法学院许庆永:视频教学的引入让研究导向型教学耳目一新,通过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入专业知识教授,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物理科学学院韩萍:通过4天的西浦研修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实践过程,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明确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内涵与核心,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标准化学院袁宇:通过几天的学习,感触颇深。未来已来,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是通过持续学习,适应并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研究导向型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逐渐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其背后的逻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终身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终身学习的学生。时不我待,改变从自身做起,“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济学院邹立明:转眼一天“研究导向型教学研修”学习又结束了,学习过程紧张又活泼,收获也很多。尤其是席酉民校长的报告高屋建瓴,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从国内外多维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认为大学应该专注于知识深度和高度来帮助学生成长;大学研究导向型教育中,教师应该从教书(Teaching)转向引导(Leading),学生应该从记忆理解(Remenbering)转向研究(Reserach),教学过程的关注点应该从知识(Knowledge)转向问题和现象(Problem & nomenon),通过研究问题、搜寻知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能力。

应用技术学院解晓君:四天在西浦紧张的课程学习,让我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深感到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研究导向教学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做问题的发现者,终生的学习者,才能成为学生学习中合格的辅导者和支持者。

药学院金景玉:作为一名重回课堂的中年“学生”,在西浦大学的短暂学习,让我获益匪浅,深深感受到研究导向型学习的魅力。当前大学课堂教育需要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型到支持学生成长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摆脱固有的模式,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共同学习体,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

基础医学院郑征:在知识获取便利、人口结构改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的部分人才培养职能将由传授知识过渡到塑造人格、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上来。在这种变革初期,医学院校的新教师不应仅夸夸其谈,而应在深入理解已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力培养目标的现实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对标真实医疗场景,既达到知识传递、又能授之以渔的医疗实践“游戏”。这种“游戏”不应为了迎合学生而仅停留在科普层次,而应有环环相扣的细节、层层递进的设计,引导医学生在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过程中,在试图解决现实医疗难题的探究过程中,自行发现临床需求、获取医学知识、提出并执行解决方案。这些无疑对老师在课程目标设定、临床情景设计、过程评价手段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