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秀荣 应用技术学院
教学理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学心得:从教20多年,先后承担了近10门课程的教学和课内专业实验工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多样化授课方法,每学期组织讨论课,不仅仅只是专业讨论,包括社会热点,人文生活等,在讨论过程中挖掘学生潜力,在人生规划中给予建议;在课堂中适当加入翻转课堂,给同学展示授课机会,使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得到锻炼,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在授课中避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思考答疑和做练习的时间,学生一致反应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扎实;实施因材施教,多关注平时坐在后面的同学,对有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辅导,注意和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兴趣;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先后承担教研项目6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改革成果显著。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微机原理》与《单片机》融合教学方法及单片机模块化教学等,各项课程教学改革均收到良好效果,2021年获得青岛大学教学能手光荣称号。
面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为了更好的挖掘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在授课之余,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项,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两项结项全部为优秀。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我一直和学生相处的模式。利用开学第一课,对来到陌生环境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爱,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并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来和学生聊聊天,帮助学生解答大学生活、学业的疑惑;在学期初利用业余时间召开大学规划讨论会,记录每位学生对大学生活及学业所做的规划;在毕业前再组织一次座谈会,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大学规划的实现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对未来职业做出工作展望,同时对每位学生日后工作、学习给出建议。师生之间相处彼此亲切、融洽,学生很信任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第一时间想联系的人是我。我坚信,只有与学生没有距离感,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段丽君
教学理念: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教学心得:
从教近二十年,我愈发认识到,教育,是值得每位教师一生探索的事业。教育是这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2005年,我们以课本教材教学为主,少有课堂之外的延伸;十余年后的今天,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发展线上教育,加强课程建设。2020年主讲推广的慕课《直通法国——阅读与文化》现已运营至第5期,今年参与制作完成的《新时代简明法语2:国际组织入门》也成功登上中国大学慕课网的首页。而依托线上课程,“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和翻转课堂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016年,法语系公众号QDUFrancais应运而起,完全交由法语系学生自主运营,搭建起在校生自我展示的平台。2021年该公众号荣获青岛大学最受欢迎校内公众号和单篇推送最佳原创奖,并在今年荣获最具影响力短视频奖。这是对多样化探索的肯定,也是响应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切成果)激励着我们今后乘时代之风,努力有所创新。
同时,我也坚信,教育的宗旨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万物改变迅捷,教育却万变不离其宗。对待学生,我始终坚持“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八字方针,执教近二十年间,我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也目送他们走上不同也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对待教学,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每一堂课都达到最佳效果。近5年来,我主讲的20门次课程中有16门次进入评教前30%,11门次课程评为A级课程,每学期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常年的严谨教学,让我收到历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班主任工作上,贯彻“育人为先”的理念,定期关注学生们的思想活动并主动建立沟通。2015年,获得了青岛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最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沟通过后,学生们都会积极给予反馈,看到他们走出阴霾豁然开朗的欣喜模样,我感受到强烈的被人需要的快乐,这便是我体会到的教师身份的独特魅力。
时代瞬息万变,教育乘风而起、破浪而行。教育没有终点,身为教师的我们永远在路上。
师范学院 何京玉
教学理念:用心教书,以爱育人,成就有温度的教育。
教学心得:
立德树人,以爱育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思政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的同时采取“问题讨论”的方式,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流俗的教育价值进行质疑和批判,反对和淘汰落后和错误的教育价值观,综合考量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体系,树立献身教育的理想。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拥有善良的人性,让学生有爱心,进而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作为老师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心。
创新教学,助推科研。创新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SPOC雨课堂教学平台,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借助平台数据分析有效精准指导学生成长。近三年来,有7门课程被评为大学优质课程,2021年获青岛大学教学能手称号。在《外国教育研究(CSSCI)》《中国电化教育(CSSCI)》《日本教育行政研究(日本核心期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由人大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1篇,2021年获青岛市第三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译著《藤幼儿园的秘密》已第五次印刷,共发行25000册,成为高校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推荐参考书目。
关爱学生,共同成长。作为班主任,课程教师、研究生导师,关心、爱护每个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发展,指导本科生参加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获得一、二等奖各两项,本人也获得了优秀辅导教师奖。
专业引领,服务地方。一直参与青岛市教育局、各区市教体局的督导、培训、成果和课题评选工作,是青岛市学前教育工作智库成员,青岛市教育学会健康专委会理事,长期指导青岛市区10余所公、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专业力量。
护理学院 李华伟
教学理念: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教必用心,用心者永前。
教学心得:“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责任与奉献”,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本人自2004年起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南丁格尔说过“护士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一颗善良的心”,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爱与奉献的高尚医德,博学精深的专业知识、精湛扎实的临床技能,是我在护理教育岗位上始终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我坚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准则,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所授课程连年被评为校优质课程。先后承担中华医学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等教育研究课题近10项,在中文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2021年参加青岛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并获得推荐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三等奖。2021年10月参加中南大学湘雅护理教育创办110周年暨第八届湘雅护理国际学术会议,汇报并分享《基础护理学》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荣获一等奖。
教学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华东分区赛,荣获二等奖;参加山东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A、B赛道,荣获团队一等奖两项。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指导本科生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带领本科生参加华夏高等护理教育联盟会议,汇报分享创新成果并获奖。
学生求知探究的眼神、释疑解惑后的满足,由衷而发的微笑,是吸引我不断奋进的动力,而且也让我感受到在知识的海洋中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成就感。真心诚意的奉献,凝心聚力的付出,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先后获评青岛大学教学能手,青岛大学医学部“最美教师”及“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
教育家于漪老师说“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教育任重道远,更需风雨兼程,我将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重师德,练师能,铸师魂,创师风,厚德载物,砥砺前行,在护理教育漫漫长路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晓茹
教学理念:持续改进,教研相长,立德树人,身正为范。
教学心得:
用责任心去教学,用真心去爱学生。始终把“责任”二字铭记于心,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尽管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知识是无尽的,知识体系要及时更新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才能回应求知若渴的学生。用心设计每一堂课程,用心备好每一次课,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之中了解学生的诉求,通过学情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思辨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厚积理论,夯实基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建立科研兴趣,让学生及时了解材料发展前沿领域,比如,经常给学生发送最新先进材料科研报道,指导学生做创新实验,并参加各种级别的课外学术竞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获得感。
注重教学改革。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把课程体系内容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多思维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地套公式、套模式,针对课程特点探索改革模式,比如,纯理论课程中公式多、抽象、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推导公式时,要溯源;在讲卡诺循环时,学生想弄明白制冷剂的工作原理,我专门请教了某公司制冷研发的工程师。注重思政教学,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民族文化自信,激发科研热情,提高爱国热情,不仅列举一些伟人的创举,也列举一直影响着我使我受益匪浅的优秀老师的事迹。注重持续改革,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主要从学生学习反馈进行改进与加强,根据学情(实情)微调授课的内容与进度,材料发展与研究日新月异,课件和课堂举例更多。
亓文平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在美的认知中获得情感教育和智性启迪。
教学心得:
我的教学心得总结为:立足传统,扩大视野,强化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情感的统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敏锐直觉和对时代问题的关注。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美术课程数字思政教学新模式,强化对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数字赋能,构建沉浸式、体验性、全息化的立体场景,形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交互运用的数字虚拟空间体验式教学阵地。
重新定位美育价值。统筹整合美育资源,落实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利用公立和私人美术馆、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通学校知识学习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之间的桥梁。
注重教学反思及教学提升。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及背景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若随从惯性思维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学丧失魅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实问题更具时效性的特点,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教学反思,避免教学成为流水线,教育被固化或碎片化,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整系统,也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反思促进了教学不断改进和提升,近几年先后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青岛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青岛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加强学生各类竞赛与课程教学及学生毕业论文之间的融合,不断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去发现和培育自己的学术兴趣,近三年指导本科生入选和获得国家级、省级绘画比赛奖项20余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有力地加强了学生知识储备,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青梅
教学理念:“太”式教学创新——大与小的折“中”之道
教学心得:
从教以来,一直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与“小”的博弈,致力于“小技术、大教学”、“小知识、大能力”,“小案例、大思考”,“小教师、大学生”的以小托大“太”式教学改革。
“小技术、大教学”,即技术为辅,教学为主。传统教育正在不断被新媒体消解,新媒体涉猎的话题无所不包却又浅尝辄止。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现代化技术打造混合式课堂,以专业深度教学取代“娱乐至死”传播,探索线上线下沉浸式实境教学,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但这些技术皆为术,技术融入课堂的根本,还是为了保障传统教育的真正实现。
“小知识、大能力”,即缩小知识讲授,扩大提升能力的教学占比。信息时代,知识获取轻而易举,网络课程俯拾皆是,知识在课堂中不再是唯一的重点,激发学生潜力才是未来的教育方向。在教学中应尽力构建线上线下虚拟场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以此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潜质,以及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小案例、大思考”,即以小见大,在案例中引发思考,提升学术研究力。专业知识的应然与实然层面,现代治理的工具与价值理性,都需要在实践中潜心思考。案例教学是最接近实践的虚拟教学方式,将案例与知识、书籍、文献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案例中扮演体验者、观察者、实践者、解读者等多种角色,见微知著,共融共情,学术思辨。
“小教师、大学生”,即缩小教师权威,放大学生地位,打造课堂双声道。课堂质量取决于师生双方,师与生处于同等地位,没有权威和依赖,双方都追求思辨与成长,这就是苏格拉底助产式教育。如哈贝马斯所言,承诺把所有个体看做话语的潜在参与者,这就预先假定对个体潜在的平等、自主和理性的普遍承诺。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双声道课堂的存在本身,就是在进行公共伦理精神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
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用”是知识框架,“无用”是潜在能力。多年来,在有用与无用的思考中,不断进行大与小的教学博弈,努力用一些“小点”实现“宏大”教育理念,这就是我的“太”式教学实践。长路漫漫,继续摸索前行。
赵建军
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发展能力。
教学心得:
教学科研相融。跟踪学科国际前沿动态,将国际前沿理论及时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课程中均融入新近的外文资料。科研反哺教学,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深化学生对相关教材内容与学科理论的理解;将自己的实证研究成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关联的创新训练、完成课程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科学研究地球表面人地复合巨型系统,具有综合性、区域性与实践性等特点,全球生态环境、地缘政治博弈、世界经济格局、国际人口流动等无不与地理科学直接相关。基于地理科学的这些特点,自己将备课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之中,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及时关注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鲜活素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日常授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大胆创新,强化过程性考核。基于中学地理教师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走上讲台,增加拓展阅读、讨论辩论、课程论文以及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打破沉默课堂,让学生真真动起来、忙起来。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主讲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在UOOC平台成功上线,并在多个班级积极推行混合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书育人并重。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及时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实习、实践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强化《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人文与区域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育实习与研习》等课程,在互帮互助、沟通交流、意志锻炼、教育情怀等学科以外的育人价值。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知识、获取新知、锻炼意志、培养品格,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李建江
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做好学生的“经师”与“人师”。
教学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记记指出,做好老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应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以做一名好老师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如下的一点感想与体会。
教学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俗话说科研好需要天赋,而教学好则只需要投入。回顾我十七年的教师生涯,深深感到只有持续不断的教学投入才能实现教学由量变到质变。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迭代,每一次开课前都要将教学文档进行完善充实,将学科前沿的最新理念与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升课程学习的“两性一度”,积极参与一流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一流金课。同时,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自2017年首次接触到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以来,我不断将课程教学与雨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程度,实践了“五位一体”混合式智慧教学新模式,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评价优秀,近几年所授课程均获评校级优质课程。
课程教学坚持立德树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从课程内容中挖掘一系列育人元素,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有机融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打造有温情的课堂教学生态,付出终有收获,在今年我校首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教改教研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要积极投身教学,研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可以有效提升教学业务能力。通过申请各级教改项目、参加教学培训与教学比赛,使我不断实现教学创新。近几年先后主持省校教研项目3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获得青岛大学“教学能手”、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青岛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教学荣誉,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研促升”的教学目的。
商学院张蕾
教学理念:以学为中心,启智增慧。
教学心得:用心打造富有生机活力的课程教学。以“以学为中心、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以赛促教、产学研融合”五方面为抓手,形成了六步闭环教学法:前测与目标设定、线上线下课堂学习、课后个人练习、小组课后研学、竞赛磨练、综合测评与反馈。开展以问题为纽带的研究性教学,老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打造多维学习情境,学生们以兴趣为导向结伴研学,以自主式研究型学习小组工作坊取代学生的被动式纯知识型学习习惯,人人成为知识创造者和分享者。关注学生过程成长,实施“平时参与20%+团队综合活动40%+考试报告40%”的综合评学方式,实现了老师、课程助理、同伴和学生自己的多元主体、多视角评学,激发和提升师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线上连通嫁接+线下研讨构建”的O2O四维场景教学,《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于2021年获批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同年获批为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
发展共成长的多维师生关系。以专业教师、学业导师、班主任和竞赛指导老师等多角色引导和陪伴学生课内外成长发展。累计指导百余支学生队伍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团队奖励20余次。主讲的每门课程,选拔1-2名课程助理,精心指导其多维度发展,累计百余人。在承担企事业单位课题中,发展和指导了20余名优秀的学生助理,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提升了学生们的知行合一力。担任多个班级的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关爱学生,从心理和专业方面为学生解惑答疑,陪伴学生成长,助力学生考研和就业。
日后的教学实践将探索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和追逐知识与技术前沿的智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