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军教授,师范学院副院长,教龄34年,坚持把师范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和服务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学术领域有影响和基础教育界有威信的全能型名师。
一、投入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马勇军教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即使是担任副院长期间,每个学期平均周课时也在6课时以上。他先后开设过《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专题》《教育科研方法》《乡村教育概论》等多门课程。他会认真准备每一门课程,根据教育改革形势,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统整课程内容,坚持课程思政,探索过程评价,全程融入生动的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任教的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获得优秀等级。他承担的《课程与教学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精品课程。
二、醉心教研教改,教学成果突出
马勇军教授基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先后立项和完成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课题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和理论成果,其中2项省级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获得结题优秀。依托教研课题研究,他也以第一位次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他不仅把自己的实践研究经历精心编写成教学案例,而且,指导其他教师编写案例,师范学院已有9篇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他还探索形成了基于“原创案例”的读-议-模-创四步递进教学模式,指导两名教师在全国教育硕士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奖,初步形成了基于原创案例的“读研编学用”五位一体培养特色,其案例研发与教学经验先后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山东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被多所高校借鉴学习。
三、坚持以生为本,助力学生成长
马勇军教授常说,每个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要为其未来发展考虑。因此,他给每个学生选定的课题或布置的任务,都是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思维特点、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他总是不遗余力为学生学习和研究争取和创造各种条件。而且,他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性找学生个别交流,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近五年来,马勇军教授指导本科生立项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发表CSSCI论文,获多项省级以上比赛奖励;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次,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5项,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考取博士4名。
四、情系师范教育、引领专业建设
马勇军教授曾先后在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学院任教,深知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师范生培养的规律。近年来,作为师范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他认真研究国家师范教育政策文件,系统规划专业发展,不仅带领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率先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而且先后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作为青岛大学唯一的山东省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他也对青岛大学英语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化学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师范认证和专业建设进行多次指导,为学校师范教育体系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五、实现科研反哺、提升教学品味
没有高水平科学研究,就很难有高水平的教学。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马勇军教授潜心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科学教育等方面研究,已在《Science &Education》《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内外专业权威核心期刊发表100 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主编参编教材 3 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第一位次获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市厅级优秀成果奖十几项,被评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和崂山区拔尖人才。同时,他有意识地把学术研究成果融入课程,积极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近三年来,他带领研究生团队,聚焦教育研究范式分析,设计了对不同领域研究范式的内容分析量表,针对近20年教育学领域权威期刊中的文章进行了合作分析,指导学生先后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CSSCI和核心期刊发表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六、热心社会服务,支持教学科研
马勇军曾在基础教育从事教学工作10多年,又曾被委派到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任副校长5年,助力青大附中跨越式发展。他的能力与人品也得到了岛城基础教育界的充分认可,不仅经常参与区域规划制定、教研课题评审、学校改革指导和教师培训讲座,而且与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指导多个学校获得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020年,马勇军教授兼任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助力青岛市市北区获得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试验区,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获得青岛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他自己也先后挂帅获得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和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其在基础教育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平,今年又被聘任为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幼儿园)总校长,在青岛大学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注意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无缝对接。如利用个人影响力,进行本科生实践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改革,创新合作培养模式,助力师范专业认证,获批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首批山东省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他带领研究生深入乡村,为平度编写了全套县域乡土教材,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在社会服务中提升综合素质。
对学生,他是“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工作,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由于教学教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成绩突出,马勇军教授近年来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教师、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青岛大学优秀导学团队负责人、青岛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先进个人、青岛大学研究生工作先进个人等校级荣誉称号。也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优秀管理工作者、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导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省级荣誉称号。
孙英华,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UCI访问学者。从教二十八年,将智慧和热情倾注在教书育人一线,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成长,对课堂教学和学生指导有情怀、有方法,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途径、有成效,课程建设和教研成果在国内同行高校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一、春风化雨,以爱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孙老师多年如一日,热爱教学,初心不改。在她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在她心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她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擅长因材施教、分类施教,擅长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她的课堂,学生从不敢懈怠,因为她的严格;她的课堂,学生充满热情,因为她的鼓励。 “勤奋、踏实、厚德、进取”是她送给学生的成人之礼,“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是学生送给她的离别赠言。
说起本专业的学生,她如数家珍。她能关注到每一位教过和带过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状态,关心他们的所想,关爱他们的成长。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实践,从专业能力到综合素养,根据学生不同性格以及所处不同阶段,或引导或督促,或安慰或鼓励,亦师亦友,深得学生信任和拥戴。
二、理念先进,教学得法,育人成效显著
孙英华教授始终秉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育人理念,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先进的育人方法。一是以人为本,从共情学生心理入手,用多种方法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二是以学为中心,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用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进阶到提升能力;三是以赛促教,指导学生参加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专业思维、动手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
孙老师教授的本科生《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研究生《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原理》《学术规范与IT职业伦理》等都是优质课程,近五年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省级6项,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全国特等奖团队2项、个人10项,全国一等奖团体2项、个人9项及多项其它级别奖项。
三、用心做课,潜心教研,教学成果突出
孙老师多年如一日,深耕教研教改,力践课程育人。2021年和2022年孙老师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等奖;2014-2022年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7项;主编教材获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课程建设方面成果扎实,主持获批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一流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的在线开放课程先后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平台、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学习强国、被评为CMOOC优秀课程,国内百余所院校选做学分课和spoc课。
四、凝心聚力,带强队伍,党建业务互促。
孙老师是青岛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做思想工作、带队伍是一把好手,不管是学生、青年教师,还是课程团队、专业团队,有她在,凝聚力就强。带学生,有高度有温度,有挑战有激励,耳濡目染踏实勤奋的做事风格;带团队,少讲道理、多做实事,身体力行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
她教授的学生深造率高,就业单位评价高,带领的党支部被评为样板支部、教学系被评为师德先进集体,带领的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团队中多人获聘特聘教授,获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本人获得青岛大学教学十佳、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党务工作者、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马波,教授,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国内著名旅游学者,执教近30年,坚持把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专业研究和旅游行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视教育教学为天,力求点燃真善美之火,照亮莘莘学子通往幸福的成长之路。
一、注重心智教育,建设学本课堂
马波教授是我国旅游教育界早期的开拓者之一,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专家。任中国旅游旅游业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兼乡村旅游首席专家,中国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大学、河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旅游学刊》等杂志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6部,主持研究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成果6项。获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马波教授曾道:“旅游研究者,学养、学理、方法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执教期间,马波教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指针,推行心智教育模式,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马波教授潜心探索学本课堂建设之道,在课堂中摒弃落后的“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满堂播放”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本体,坚持学习本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马波教授注重学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规避经验主义教学,他以旅游学科具体概念作为课堂开展的根本依据,带领学生从不同维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追根溯源的思维方式。
二、传道在于课堂,授业在于言行
马波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学生讲课,他相信无论任何时候,课堂才是他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的象征。他先后开设《旅游学原理》、《旅游文化学》、《旅游学理论与方法》、《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等多门优质课程。他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并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整体,也不能忽略学生个人的多元化成长。作为教师,他表示,“传道、授业、解惑”都是自身职责的一部分,而这份职责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履行,而并非单纯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马波教授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也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认识到学术的意义与深度,真正体会到知识背后蕴藏着教育的真谛。
三、服务旅游行业,引领专业建设
马波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人才培养-使用相关性问题,较早开展旅游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较早研究高等旅游教育的系统理论,发表“试论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建立”“综合型大学独立旅游学院的发展”“旅游学科升级的理路探讨”“文旅融合驱动高等旅游教育转型”等研究论文,主持完成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担任旅游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期间,面向旅游产业实践,系统规划专业发展,全面推动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改造升级,成绩斐然。2018年,旅游管理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国际认证,为青岛大学第一个国际专业认证,也是山东省首家通过该项国际认证的本科高等院校。马波教授团队申报的《面向新文科 服务新动能 旅游管理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功获批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四、坚持教书育人,助力学生成才
马波教授始终认为当学生超越老师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昌盛、学术繁荣和文明进步。他始终坚持学生为本,面向学生建设学本课堂,启迪心智,明体致远。同时,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勤于思考,乐于辩驳。课堂上,他尊重每一位学生,坚持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开师生之间的窗棂,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启每位学生认知的新天地;课堂外,他积极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需求。
五、科研助力旅游,发展共绘宏图
从科研中探寻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从旅游发展中找寻科研新方向。马波教授在繁忙的科研与教学之余,也时刻关心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向,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马波教授曾主持完成山东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受山东省政府委托,主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三个国家战略区域的旅游业规划。除此之外,马波教授还主持编制“西藏日喀则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山东半岛葡萄酒旅游规划”以及烟台、日照、滨州、东营等城市旅游规划咨询项目50余个。与此同时,马波教授还在世界旅游组织执行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任海滨旅游专家,受世界旅游组织聘请担任《山东省海滨度假旅游总体规划》的国内市场专家。马波教授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助力旅游发展,真正做到了让旅游来自于实践,也回归到实践,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旅游科研的新方向,让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共同融合、相辅相成,共展宏图。
奋师道之光 咀民族之华
马光亭,青岛大学文传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高校一线从事教学,秉承“以学生心为心,以家国爱为爱”的教学理念,以2门国家级金课+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实绩成为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高校名师。
一、突出实践教学,与学生同读社会这本大书,用心血滴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马光亭老师自任教以来,专注于教学改革,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自2006年开始,带领民间文学课学生到青岛各区域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实践探索。田野实践调查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民间文学课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2017年,在学校“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激励下,马老师在实践教学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与心血,并旨于鼓励学生不要宅在宿舍、手机,非要宅,就宅在田野,宅在美妙的文化探索与实践中。
因学生对实践活动欲罢不能,结课后盼望继续参与,所以,在2008年由学生陈川成立学生社团——青岛大学民俗学社,并邀请马光亭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民俗学社延伸、实践着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是课程实践化的化身,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人民网、新浪、搜狐等各大媒体对民间文学课、民俗学社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内容过多,从略。单只在百度输入“青岛大学民俗学社”,便有282000个词条),《青岛大学报》、青大官微也先后进行过多次报道,最早的是2007年12月25日《在田野中解读青岛地方文化——记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龙山田野调查》。近二十年的实践教学成果显著,从2007年开始(2007级学生李晓旻在《青岛晚报·青潮·钩沉》文史版发表的研究文章《荒草庵考察纪实》),有30余篇学生撰写的实践研究文章发表在正式的学术刊物或报刊、媒体。
二、以赤子之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铸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马老师虔心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领学生到胶州、即墨等地区对胶州大秧歌、田横祭海节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深度田野调查,深入即墨金口镇凤凰村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亲实,而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对最广大人民朴实、日常的活态口述及其生命、文化的理解,这些普通人恰是民族优秀文化最广大的传承者。
“与自己的文化在一起”“民族精华得亲自尝”,这是马老师极力倡导的,她想让学生“入迷”。为了达致这一目标,马老师会巧妙地从每一堂讲课内容中抓出一个传统文化的“谜”,首先让学生产生对“谜”的迷,吸引学生像文化侦探一样主动地学习、钻研。例如讲嫦娥奔月传说,马老师会先抛出一个谜——“嫦娥为何抱玉兔”,接着衍生一系列的谜:为什么奔月传说讲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只白兔,为什么这个女人叫嫦娥、不叫翠花,为什么嫦娥抱着的是玉兔而不是牵着一只泰迪狗、藏獒,或者嫦娥野性魅惑地踩着一只猎豹?用谜引学生入迷地探索,最终,他们会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嫦娥抱玉兔是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沉淀而成的中国形象。
为了让学生从生活层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2008年以来,每年端午、中秋、上巳节等,马老师都会坚持不懈地带领民间文学课、民俗学社学生举行中华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民俗学社除了中国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深深地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折服。近几年,马老师又大力配合学校“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综合改革,协助后勤处策划柿子采摘节、花朝节等青岛大学传统节日文化标志性品牌,助力于学校日常生活层面过好中国节日、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
因着20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广成效,2021年,民间文学课在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同时,马光亭老师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规定:“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入选示范课程相应授课教师、团队自动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有别于其他教学团队集体申报,马光亭老师一人讲授而能入选国家级示范课程,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马老师情况相同的全国共有11名(本科教学),山东省只有马光亭老师一人获此殊荣。
三、板凳甘坐二十年冷,潜心科研,荣获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马老师沉潜20余年,倾心向学,先后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市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3项、完成出版2项,在《民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CSSCI(B类)期刊发稿10余篇,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四层次)。不拘于个人治学,马老师还带领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指导、帮助青岛各地区乡村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切实助力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
通过活态人生的思政实践教学,马光亭教授开创了一条向外驰骛与向内躬求相结合的道路,真正实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