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朱振武老师为青岛大学师生带来了题为“《达•芬奇密码》在中国畅销的背后(与大众审美情趣)”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布占廷副院长主持。博文楼219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百余名来自各学院的师生共同聆听朱老师对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的精彩阐释。
讲座伊始,朱振武教授首先强调,国文文化底蕴对我国“外语人”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无论哪一种语言的学习者,中文必须要好,这样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高更远。朱老师在长达两个小说的讲座中,结合古今中外小说的四个传统,深入阐释了丹•布朗小说如何对应和突破这四个传统,从而揭示出丹•布朗小说在中国畅销背后的原因,以及其从哪些角度符合大众审美情趣。
首先,朱教授从小说的“novelty”(新而奇)出发,介绍了中外小说艺术的故事传统、说教传统、娱乐传统和知识传统等四大传统,并且旁征博引,对相应类别的传统小说逐一进行讲解。朱振武教授以其文采征服了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将小说中的故事向在座的同学们娓娓道来。随后,朱教授指出,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就属于集四大传统于一身的代表小说作品。美国小说家丹•布朗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取得空前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对传统观念的消解和对经典文化的解构,是他对人们的生存焦虑的关怀和纠缠于当下人们心中的疑点的诠释,是其雅俗相融的创作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旨归对接受群体的阅读期待的多重满足”。丹•布朗的小说尊重了小说讲故事要新奇的传统,在小说中设置了惊险刺激的情节和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丹•布朗也“坚持小说的说教传统,但又力避呆板”。例如,《数字城堡》里,他探讨了科学发展背景下人类隐私遭到侵犯的话题。以及丹•布朗小说中“对于善与非恶的诠释”是“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颠覆”。作为小说家丹•布朗的朋友以及多部作品的翻译者,朱教授指出丹•布朗创作讲究实证,善于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辅助自己的创作。总之,美国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情节张弛有度,作品“又穿插着对哲学和史学的思考,对当下与过去的关怀,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层峦叠嶂,路转峰回,真是美不胜收”。
本场讲座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同学甚至早早挤满了讲座现场的走廊和过道。讲座期间,朱振武教授激情迸发、幽默风趣,他的演讲风格打动了在座的听众。同学们聚精会神,时而颔首,时而为朱教授的幽默风趣而捧腹。最后答疑解惑阶段,同学们积极提问,提出了自己在阅读小说、领悟小说时的种种疑惑,朱教授均深入浅出的讲解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主讲人简介: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兼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一项,获得省部级项目及奖项多种;出版著作16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著作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有专题报道。